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。8月4日的太阳和平时一样照在教学楼的玻璃墙上。一名青年教师从高处掉下来的消息,像一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水里,立刻传开了。
被送到医院的时候,他已经快没气了。医生和护士围着手术台忙个不停,监护仪上的线最后变成了一条直线。35岁的生命,就停在了这个夏天。
他是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特聘副研究员,还是博士生导师。简历上的经历写得很清楚。本科是在浙江工业大学读的,后来在浙江大学拿到了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博士学位。2020年,他正式进了浙大的校门,成了这里的老师。
入职以后的五年里,有6个科研项目是他带头做的。其中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,对年轻研究人员来说,能拿到这个不算简单。论文方面,2021到2025年之间,他一共发表了11篇。
学校的工作人员被问到这事时,只说警察正在调查。后事怎么安排,要等通知。医院的人也证实了确实抢救过,只是没能救回来。
2网上的讨论一下子多了起来。有人说,他走了可能和“非升即走”这个制度有关。这个说法在大学里不新鲜。从国外学来的规矩,到了国内就成了对年轻老师的考验。3到6年的时间里,要发表够数的高级别论文,要拿到科研课题,要教好课,还要升职称。达不到这些,就签不了长期合同,就得离开学校。
他2020年入职,正好赶上6年的考核期。眼看聘用期快到了,如果考核没过,下一份工作在哪,谁也说不准。三十多岁的人,生活上要花钱,科研上压力又大,这两样像两座山压着。有人见过他凌晨还在实验室改论文,也有人说他总在办公室对着考核表发呆。
还有些人说,可能是感情上的事。具体是什么情况,没人能说清楚。没有照片,没有聊天记录,只有一些模糊的猜测在网上传。
官方的调查结果还没出来。所有说法都只是“可能”“据说”。
有人在评论区里叹气。现在的青年教师太难了。“非升即走”听着是为了鼓励人,实际上是把人逼得太紧。论文要发在指定的期刊上,影响因子少一点都不行。申请课题不光看本事,还得看关系和运气。上课不能出一点错,学生给的评价直接和考核挂钩。每天都像上了发条的钟,不敢停,也不能停。
也有人觉得,做学术本来就不容易。走不通就换条路,没必要钻牛角尖。离开学校,去企业做研究,或者考个公务员,日子说不定能轻松点。三十多岁,有博士学位,有做项目的经验,去哪不能过日子?
还有人提到人脉和家庭。这个社会,光靠自己拼有时候不够。家里能帮着搭个桥,或者导师能扶一把,情况可能就不一样。没这些条件的人,只能靠自己硬闯。这时候,不光要能力强,心里素质也得更硬。不然,一点小事就扛不住。
“非升即走”不是第一次被拿出来说。当初引进这个制度,是想让老师队伍更有活力。让有能力的人留下,让混日子的人离开,提高整个学术圈的竞争力。想法是好的。
实际做起来,味道慢慢变了。评价标准越来越单一。论文数量、课题级别成了硬要求。没人管你是不是真在做有价值的研究,没人问你给学生上课花了多少心思。年轻老师被逼着选那些能快点出成果的课题,因为要在规定时间里做出成绩。
有人算过。6年考核期里,前两年要适应怎么教课,中间两年要拼命攒论文,最后两年要冲课题。结婚生孩子、照顾老人,这些生活里的事,都得往后排。有位青年教师说,他三年没休过完整的周末,每次和家人视频,孩子都快不认识他了。
压力攒到一定程度,总得有个发泄的地方。有的人选择辞职,有的人硬扛着通过了考核,也有的人,像这位浙大的老师一样,没扛过去。
他的学生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实验室的照片。照片里,他站在仪器旁边,穿着白大褂,笑着比了个“耶”。配的文字只有一句:“老师,您的课题我们会继续做下去。”
学院的公告栏上,还贴着他要主讲的学术讲座海报。时间是下周五,主题是农业自动化的前沿发展。现在看来,那张纸很快会被新的通知盖住。
校园里的梧桐树叶又开始黄了。新生拖着行李箱走进校门,不知道这里发生过悲剧。在他们眼里,浙大是有名的好学校,是学知识的好地方。他们不会知道,那些亮到深夜的办公室里,有人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。
有人开始想,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术环境?是冷冰冰的考核指标,还是能让人安心做研究的环境?是逼着每个人都去当教授,还是允许有人在讲师的岗位上把课教好?
这些问题没有答案。就像没人知道,那位35岁的教师掉下来之前,心里在想什么。是没写完的论文,是等着照顾的孩子,还是对未来的绝望?
警察还在调查。或许过几天,会有个官方通知。可能会说排除被人杀害,可能会说原因是个人心理问题。但不管结论是什么,都换不回那条年轻的生命。
浙大的校园还是很热闹。下课铃一响,学生们从教学楼里涌出来。食堂里,饭菜的香味飘得很远。只有偶尔走过出事的那栋楼时,有人会下意识地走快一点。
这件事可能会像其他热点一样,慢慢被忘了。直到下一次,类似的悲剧发生,人们才会又一次想起,曾经有位青年教师,在考核的压力下,选了这样一条路。
只希望,到那时候,我们能多一点改变的勇气。少一些冷冰冰的指标,多一些对人的关心。让每个在学术路上往前跑的人,都敢停下来喘口气,都能看到前面的光。